“巧于因借,精在體宜”。因借,是一種設計方法。 ——柳亦春 8月3日19:30,龍美術館主創(chuàng)建筑師柳亦春來到新浪直播間帶來了一場案例豐富、干貨滿滿的美學講座。本次講座是由書香門地美學地板和新浪家居聯(lián)合打造的「ARTE MUNDI美學設計大賽」美學線上課的第四講,由柳亦春坐鎮(zhèn),帶來主題為「因借體宜」的精彩分享。
本次線上美學課最終獲得了逾37萬的播放量,5萬的點贊量,收獲了眾多觀眾熱情的留言和喜愛。在將近2個小時中,柳亦春帶領直播間的觀眾穿梭于大江南北,跨越黃浦江兩岸,游覽了龍美術館、藝倉美術館、西岸藝術中心、八萬噸筒倉、臺州美術館、邊園等眾多舊工業(yè)改造空間,領略到工業(yè)遺跡涅槃新生,煥發(fā)出時代活力。 「ARTE MUNDI美學設計大賽」是由美學地板開創(chuàng)者書香門地聯(lián)合家居行業(yè)集聚行業(yè)影響力、內容專業(yè)性的媒體平臺新浪家居聯(lián)合主辦年度美學設計盛事,大舍建筑設計事務所主持建筑師柳亦春擔任本次大賽的特邀嘉賓。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回顧柳亦春的精彩演講!
柳亦春 大舍建筑設計事務所主持建筑師,創(chuàng)始合伙人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規(guī)學院和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客座教授 英國皇家建筑師協(xié)會(RIBA)特許會員 《建筑師》和《建筑學報》雜志編委 西岸藝術委員會委員 曾獲“遠東建筑獎” 美國《建筑實錄》雜志2011年度全球十佳“設計先鋒” 英國《建筑評論》雜志2014 AR Emerging Awards新銳建筑獎 2015年倫敦設計博物館年度設計獎提名 2015年福布斯“中國最具影響力設計師”獎 2016年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(chuàng)作獎金獎 UED2019年年度建筑師大獎 美國建筑師協(xié)會AIA中國區(qū)2019建筑類最佳榮譽獎等 代表作品:螺旋藝廊、龍美術館西岸館、雅昌(上海)藝術中心、花草亭等 (以下內容為演講實錄-節(jié)選) | 因借體宜,一種設計方法 | 今天講座的題目叫做“因借體宜”,出自《園治》里的“園林巧于因借,精在體宜?!?/span>
“因借”其實是一種設計方法?!耙颉卑凑铡秷@治》里的說法,“隨著基勢高下,體形之端正?!痹靾@林的過程中,有樹木的枝杈阻礙,就把它給砍掉;如果有水流下來,就用石頭去接住它;適合造一個亭子的地方,就去造一個亭子……“借”,比如蘇州的拙政園把遠處的北寺塔借入園中。有好的東西,就把它收納進來,這就是“借景”。借的好,它就會達成一個巧而得體的效果。 “因”和“借”這兩個字,從漢語詞典里去找它們的定義,“因”是指事物發(fā)生前就已經具備了條件。比如說一棵樹、一個地形、一灘水,屬于前提條件?!敖琛?,它是對外在條件的利用,比如遠處的一座山或一座塔,屬于外在條件。一個是內在的條件,一個是外在的條件?!绑w”是指一個事物的格局或者規(guī)矩,或者是任何物質存在的一種狀態(tài)、形式?!耙恕钡慕忉屖恰暗闷渌病保峭獠筷P系的反映。
| 龍美術館:體與用,質與野 | 龍美術館在上海的黃浦江的西岸,原本的場地是一個運煤的碼頭。隨著世博會的建設,黃浦江沿岸的工廠、碼頭都搬遷到城市的外圍,城市進入了一個更新過程。在這個過程當中,有很多工業(yè)建筑被保留了下來。
我們需要去關注和挖掘工業(yè)歷史。在這個場地設計出一個新的建筑,必須與這個場地以前的工業(yè)歷史產生關聯(lián)。場地里現(xiàn)有的東西,比如說運煤的漏斗,以及曾經的歷史可能已經被抹除了。但是,我們要通過新的設計讓人們能回想到這段工業(yè)歷史。 在這樣的場地去設計美術館的時候,我們想著建筑通過怎樣的方式與煤漏斗發(fā)生關聯(lián)。首先,我們對煤漏斗進行了觀察。原本煤漏斗是為了運煤而用,它的建筑形態(tài),構筑物,我們稱它為“體”。那么它的“體”與它的功能是密切相關的。這個煤漏斗其實反映了“using ismaking”,就是怎么用就怎么造。我認為,這屬于工業(yè)建筑里一種特別直接的關系,也是現(xiàn)代建筑里一個非常重要的設計理念。我們的美術館子是否可以用類比的方法去完成呢?
通常,美術館都是從一個房間到一個房間一個個串聯(lián)起來的流線。我想,美術館的本質是如何在一堵墻上面去展示一幅幅畫。 龍美術館是在一個現(xiàn)有的地下室上面建造。地下室是一個車庫,有8.4米的柱網(wǎng)。我們把它變成一個美術館,就需要把框架結構變成墻體結構。第一,所有的墻要在原來的框架軸線上完成。另一個,通過兩堵墻深入到地下室加固原來的柱子和梁,然后向上去延展變成一堵墻。這堵墻就形成一個非常自由的結構,能讓我們在美術館里自由自在地漫游、看展覽。
我們把框架結構轉換為可以自由布置的墻體,稱作為傘拱結構。因為它可以自由地去覆蓋室內空間,最終達到一個可以自由靈活去漫游的空間。煤漏斗,你可以讀出它的“用”與“體”的關系。美術館,我希望你們能一眼讀出美術館的“體”和“用”的關系。我把這種關系當成是一種質樸、本質、自然、直接的空間構成方式,叫做simplicity。
龍美術館建成到今天有5到6年的時間。每一次的展覽都會形成了一個非常獨特的空間效果。每個藝術家都用特殊的方式與空間發(fā)生一種設計關系。 | 臺州美術館:以拱形洞口“借景”| 臺州美術館位于臺州的一個糧庫內。以前是一個老糧庫,現(xiàn)在被改造成了一個創(chuàng)意產業(yè)園。在園區(qū)內,業(yè)主想做一個小的美術館。 臺州美術館其實就在一個很雜亂的環(huán)境里。我們特意設計了一個具有比較粗野氛圍的建筑。同時,又通過一個很敦實的體量,與旁邊比較雜亂的商業(yè)建筑形成一種對比的關系。這個美術館位于園區(qū)內部,離旁邊的山很近。山就變成了我們這次設計一個特別重要的“借景“。那么怎么借呢?
除了山之外,美術館前面還有個小廣場。所以,我們就通過了一個很特別的剖面設計,去對應小廣場和不遠處的山。
通常美術館由于展出畫作,層高大概有7米高左右。如果去掉一些吊頂結構,凈高可能在4.5米以上。這對于美術展覽會是一個比較好的空間。但是臺州美術館的空間不大、規(guī)模不大、占地面積也不大,它的每一層展廳也不大。從一層的小展廳到二層的展廳,人們要爬7米高。 我們就把美術館的空間變成一個錯層的結構。人們從一個展廳到另外一個展廳,只要上半層(3.5米)就能到二層的展廳。上樓的路徑也縮短了,整個空間展覽流線也變得更加的流暢、連續(xù)了。 我們往外看到不遠處的山。山景就被“借”到美術館內部。這是一種“因借”,一種“借景”。在“借景”中,我們用了一種特別的方式。它的洞口不是方的,而是多個連續(xù)的拱形。這種洞口有什么好處呢?
這種拱形結構就像漂浮在空中,這種漂浮感把外部的空間、景色以一種更好的方式帶入到建筑內部。拱形的結構結合了燈光的效果,以及一些設備藏在了拱與拱的交接處。 處于夾層的位置,除了看到山那一面之外,美術館其他的幾個面都使用了半透明的玻璃,把人的視線聚集在了建筑內部,只讓光從外部進入到建筑。
| 藝倉美術館:有限空間內“變”出新空間 | 藝倉美術館在黃浦江的東岸,以前也是一個運煤碼頭。原來的碼頭是一個為了工業(yè)生產而設計的工業(yè)建筑,所以它沒有觀景這一塊?,F(xiàn)在,運煤的煤倉變成一個美術館,因此對它的公共性產生了一個要求。
原來煤倉的結構里,有8個倉體藏在這個建筑內部。我們想把這些倉體也變成展廳的一部分。同時,因為建筑現(xiàn)有空間不大,不能滿足美術館大空間的要求。所以,需要延展一部分空間。 煤倉坐落在碼頭上,是在一個高樁碼頭上基礎建造而成。如果想去增加新的空間,很難再生成新的基礎。所以,我們在原有結構上通過懸挑而擴大它的使用空間。如果我們直接從原有的結構上往外挑,可能需要一些梁深入到煤倉內部,這就會破壞這個煤倉的結構。所以,我們最后的解決辦法是,在建筑的上部用一個個鋼的桁架頂在上面,通過一層層向下的懸吊去形成一個結構。內部的煤倉相互串聯(lián),形成了建筑的核心空間。
建筑改變了原本內向型的工業(yè)空間,而變成了面向黃浦江邊景色的開放型的公共空間。而且美術館在每天關門后,也允許人們通過外部的樓梯一直走到屋頂上面。外部的樓梯可以上到屋頂。這時候,美術館的外部空間也成了江邊的公共空間的一部分。
我們經過藝倉美術館時,可以看到江邊景色。在晚上,美術館內部燈光亮起來時,我們看到工業(yè)建筑遺留的煤漏斗。在進入美術館內,原本工業(yè)結構還是完整地展現(xiàn)在這個建筑內部,煤倉變成了美術館的展廳。
新做的樓梯結構,可以看到新的結構跟舊的結構形成了一個鮮明的一個對比。這是他邊上的原來運煤的廊道,也是通過傳送帶變成上面再放下來。原本運煤的傳送帶,通過特殊結構的處理,變成了咖啡館和藝術衍生品店。
美術館的公共步道通過一些坡道與城市空間連為一體。你可以看到美術館新與舊的結構,你能讀到它的一個生長過程,他們之間相互分離又相互依存、互為整體的過程。
| 八萬噸筒倉:在封閉空間“因借”外景 | 八萬噸筒倉位于黃浦江的東岸,曾經是亞洲最大的散糧倉庫。原本它用來存糧食,不需要一個窗戶,建筑上部有一點點開窗。它是一個很特殊的建筑類型,也被列為上海的歷史保護建筑,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。 如何在不破壞建筑外觀的前提下又能滿足新的時代需求呢?比如,現(xiàn)在它作為上海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間,它需要公共性和開放性。同時,它需要建立一個新的展覽流線,滿足新的使用功能。
最后,我們通過一個外掛的自動扶梯去解決上述的矛盾。我們需要一個開放的空間,在建筑內看到黃浦江景。但同時,我們要保護歷史建筑,不破壞它的外觀。
因為外掛扶梯既維持建筑原本形狀的整體性,又把江景帶入到建筑內部,完成了建筑的開放性。同時,它也解決了建筑的功能流線、交通流向的功能性。這一步改造完成了很多個結果。增加一個外掛扶梯是對外部景觀做了一個“因借”的處理。我們做的改造,對建筑外部形態(tài)比較少的干擾,但完成了建筑最終的功能性、開放性、公共性。
人們上扶梯時,可以看到江對面和黃浦江的景色,甚至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特別的景觀--落日慢慢落到江面上。底層的展廳也被很多時尚活動所使用。通過坡道,人們能進入到原本儲存糧食的筒倉內部,然后再進入到上部的展覽空間里。
最后,柳亦春老師分享了一張照片,總結了今天的演講。在“變與不變的家”剛完成之后,他和張永和老師在屋頂?shù)奶齑跋屡南铝诉@張照片,而天空中的那艘齊柏林飛艇(Zeppelin)是后期P上去的?!?/span>Oculus”指的是屋頂?shù)奶齑?、萬神廟穹頂?shù)膱A洞,代表了一種過去傳統(tǒng)的東西。而“Zeppelin“是齊柏林飛艇,代表了一種新科技和一種新的生活方式。在他眼中,這是一種“新與舊”的并置,也是他一直以來設計、思考建筑特別重要的兩個方面。
-end-
|